稍早,看到有人透過報紙投書,談論消費券對家庭社會關係上可能造成的影響,筆者覺得有些可惜,因為他忽略了「父母金錢支配教育」與「兒少金錢消費態度」之間的關聯性。

然而,就筆者對一些民眾反應之相關報導的觀察來看,這兩個變數之間的關係還看不出來,相反,筆者在民眾反應的相關報導裡頭,隱約看出家庭責任、個人薪資水準或社會經濟地位的影響痕跡。

其中,家庭責任這部分,報導主要是呈現青少年學生對使用消費券之態度,與負有家計擔子之父母親之間的差別,至於個人薪資水準或社會經濟地位,則主要是表現在,對於「是否捐做公益」這件事情的表態上,如筆者所料想的,儘管消費券傾向不排富,但薪資水準或社會經濟地位高的人,除了本身可能宣稱要捐出去外,也被不少人做這樣的「公眾人物角色期待」。

之所以會有「消費券對家庭親子關係造成負面影響」的論調,筆者以為,大概是因為報導呈現了不少,家計負擔者或上班族,其消費券使用態度與青少年學生之間的差別,不過筆者認為,這種差別主要出於,青少年學生不用負擔「家庭責任」與「生活資源攫取」的壓力,多數的個人開銷又以休閒娛樂,如網路電子遊戲為主,其消費券態度自然就跟家計負擔者或上班族大大不同。

至於薪資水準、社會經濟地位,媒體大概是呈現了藝人、政治人物、媒體出版名人的消費券使用態度,相較於一般民眾而言,這幾種高薪資水準、高社會經濟地位的社會群體,表示要把消費券捐作公益的人滿多的,不過,筆者猜想可能有一定的成分,還是來自台灣社會,對具有這兩種特性之人的規範期待,畢竟在當下的社會情境中,若表示要拿消費券去從事奢侈消費,可能仍會受到些譴責。

但在整體上,絕大多數人目前似乎都傾向表示,要把消費券拿去買民生用品,其次是拿去旅遊、逛街購物、餐廳美食享受、休閒娛樂設施使用等,而這些商品或服務之相關行業的業者,也同樣表達了搶「消費券商機」的意圖,儘管消費券能帶來的消費行為熱潮恐怕有限,畢竟3600元的額度,對絕大部分的人而言,只能算是「工作收入」之外,另一個輔助性質的經濟來源。

不過,除了某個知名作家外,筆者還沒看到,有哪個民眾表示要用消費券來買書的(尤其是法律類、經濟學類),而該位知名作家也是表示要買文學類的書籍,這可能也顯示,個人不只是休閒方式會如同慣例般地延續,就連消費券的使用態度,也會受到自身平常養成的金錢消費模式之影響,也就是說,從消費券使用態度的表達上,筆者也發現,對買書感興趣的人,相對於其他娛樂依然偏少。

這大概也就是為啥,好像幾乎沒聽說過,出版業者對著媒體鏡頭,表示要搶某某事件的衍生商機之原因,因為國人買書的興致,整體上一直不高,即使是消費券,也多半只聽到百貨、餐飲、休閒事業等領域之業者表達搶商機的積極態度,除了出版業者外,筆者好像也還沒聽到,有哪家書店表示要規劃消費券促銷方案的消息,雖然筆者個人是滿期待聽到這方面的訊息。

就此,除了沒有營業登記的業者外,大概出版業者也跟這次的消費券發放沒有什麼關係了。



文/天蠍浪子
引用網址:http://blog.udn.com/article/trackback.jsp?uid=blues1112a&aid=2399931
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蘇珊米亞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