台灣民間將農曆七月稱為「鬼月」,是因為在民間的信仰體系中,認為七月是鬼魂離開鬼門關,在人世間活動的時期。

由於鬼靈對人類具有危險性,因此必須透過隆重的祭拜儀式,提供大量牲禮以示虔誠,祈求鬼靈不要作祟人間。這樣的鬼月崇拜可以從生態環境與心理文化二個角度加以瞭解。

首先就「鬼月」的生態區位而言,農曆七月是一年的中間,農民經過半年的辛勞,應該有一段休養生息的時間,特別是七月天的華南地區,包括台灣在內,都是一年中最為炎熱的季節,酷熱的高溫一方面容易危及人類的生命,而且也容易造成家禽家畜的死亡與腐爛,間接影響人類的生計和健康。

華南地區的漢人從歷史經驗中,觀察到炎熱的七月天,容易發生傳染病或流行病,危害人群的健康與生命。因而發展出以建醮祈福的方式,祈求鬼靈不要危害人類。

這就是為什麼瘟疫或癘病越嚴重時,舉行的祭典儀式規模就越大。此外,許多人都「結廬安居」以休養生息,也可以達到保平安的目的。

其次就心理文化的理解來說,為保護所有生命與生計的安全,在傳統社會中,透過祭拜和燒金紙銀紙的方式,祈求神明及鬼靈保護,具有安定心靈功能。

簡言之,舉行祭典儀式的目的是要達到禮節規範。因此,只要保存社會倫理規範的精神,儀式可以隨著時代而改變。

從社會與儀式變遷的觀點,在滿足心理功能的前提下,「鬼月」其實也可以用一個和傳統很不一樣的方式處理,但卻可達到同樣功能。換言之,「鬼月」有可能變成「吉祥月」。

「鬼月」的龐大儀式固然有慰藉心靈的功能,但卻會產生許多副作用,對個人健康及環境保育造成重大影響。

例如,為了避免「鬼月」儀式過量食物的腐壞,不僅需要長時間使用冰箱,而且也經常因為飲食過量而導致腸胃疾病。再者,燃燒金紙銀紙也會造成空氣的汙染。

明白了「鬼月」的生態與心理基礎,我們發現這些行為都是繫於一念之間,只要稍微改變一點點傳統,也可以天天是吉祥日。

我們可以預測;在酷熱夏季裡,只要我們不要到處亂跑,參加各種「萬人活動」,而是「輕居簡出」,在家中或鄰近區域活動,不僅可達到心靈平靜,而且也會因而避免事故,減少傷害機率。

另一個結果是;如果不燃燒會產生汙染的物質,也不以大量的食物祭拜不可知的神靈,而是反求諸己,以戒慎恐懼的心,虔誠祈求天下無災無難,不僅可以保護我們的環境,更可以降低致病的風險。

如果我們進一步從小我走入社區,關懷並服務弱勢者,我們的心靈將會走向一個更為清澈的境界。如此,「鬼月」也可以變成「吉祥月」。


許木柱/慈濟大學人文社會學院院長
http://udn.com/NEWS/OPINION/X1/4450115.shtml
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蘇珊米亞 的頭像
    蘇珊米亞

    蘇珊米亞的痞客邦

    蘇珊米亞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